(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)中国人餐桌上风味隽永的咸鱼,只怕以后是要人人避而远之了。
日前,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一组致癌物清单引发关注。这份清单将致癌物分为一至四类,其中一类致癌物116种,不少生活中的常见物被列为一类致癌物,备受国人喜爱的咸鱼也在其中,编号96,还特别被命名为“中国式咸鱼”。
“太公垂钓后,胶鬲举盐初。”从历史渊源来说,咸鱼这样的腌制品亦非原罪。中国传统腌制技术,战国时期已趋成熟。事实上,在物质匮乏的农耕时代,食品腌制技术保证了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食物基础。
流光飞舞,时移世易。从苦寒到小康、从温饱到健康,人类对饮食的需求,伴随文明进程,始终在迭代,在进步。一些“重口味”家常菜,确实需要从科学视角重新审视与考量。“中国式咸鱼”早在2012年就被确定为一类致癌物。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所对已进行致癌研究的化学物分类法则,所谓“一类”,属于“对人致癌性证据充分”的范畴,亦是最高风险级别。
咸鱼致癌,这并非是个恐慌性的话题,它表达的是一种可能性。致癌物不一定会直接带来癌变反应,食用量、食用环境、自身免疫水平等,都是复杂的关键性变量。纵使咸鱼致癌,“一月吃两三次影响也不大”。
更重要的是,“咸鱼致癌”所警醒的生活方式。我们明知其有致癌风险,若放任不管、甚至变本加厉,最终或会从蝼蚁之穴演化为“溃千里之堤”。打个比方,一边烟酒如命、咸鱼下饭,一边槟榔果不离口,再加上泡菜、麻辣烫等又是“心头好”,成为患癌高发人群只怕是板上钉钉了。
防患于未然,好过亡羊补牢。两组数据,叫人凛然:一是世卫组织年初公布的数据表明,每年有880万人死于癌症,大多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。据估算,2010年因医疗支出和生产力损失而导致的癌症年度经济代价总额,高达1.16万亿美元!二是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最新癌症数据显示,我国癌症新发人数在持续上升,增幅达3%,占世界新发癌症病例的1/4。当此语境之下,以健康中国的战略高度来警惕“病从口入”,反思国人的非健康饮食结构,可谓正当其时、犹未晚也。
不过,咸鱼还不可能“立马闪人”,目前咸鱼生产加工行业还有国家标准《咸鱼》(GB/T 30894-2014)。眼下要做的,是监管者加大对此类食品的健康管理力度,消费者尽量少食并改善饮食结构。长远来看,“咸鱼般”非健康的生活方式,须永难翻身才好。